角速度的相對性質

example-1已知有一繩綁一物,相對圓心 O 作角速率恆為 $\omega$ 的等速率圓周運動,另一端繫於天花板上,如右圖所示。請問,相對於天花板上的繩的固定點 P 的角速率為何呢?(假定繩長為 $L$,錐動擺角度為 $\varphi$)與此相關的問題是,已知繩長、擺角、相對 O 的角速率,然後求相對 P 點的角動量。

example-2

另一種題型是,有一物在緯度 45 度的地方,隨著地球自轉而相對自轉軸作角速率為 $\omega$ 的等速率圓周運動,如左圖。請問該物體對地心的角動量為何?而這可能也涉及角速度的相對性質。雖然我們可藉由 $L=rmv\sin\theta$ 直接迴避角速度的相對問題,但我仍覺得同時掌握 $L=mr^2\omega$ 是值得的,相信這有助於我們了解角動量的概念。

這篇文章將仔細說明角速度的相對性質,希望可以解決同學的疑惑!


首先來看看一個簡單的 AB 直線運動(如圖一)。O1 與 O2 觀察到的角位移確實不同,但因角位移皆不為零,所以儘管它是沿著直線運動的,但相對 O1、O2 而言仍然是「旋轉運動」。

relative-angular-displacement

(圖一)O1 與 O2 為兩觀察者,一物體由 A 點移動至 B 點。此外,兩觀察者與物體起點、終點的連線皆在同一平面上。

當然了,如果要知道 ∆θ1 與 ∆θ2 的關係,那我們還必須知道對 O1、O2 而言的起點與終點距離。不過,目前我們要處理的問題都有個簡單的性質(見圖二),就是不論是對 O1 還是 O2,物體離他們的距離都是保持固定、不隨時間改變的。

(圖二)物體由C點移動至D點,其起點與終點分別與兩觀察者的距離恰好是相同的。

(圖二)物體由 C 點移動至 D 點,其起點與終點分別與兩觀察者的距離恰好是相同的。

由於先前遇到的問題都是作圓周運動,所以都滿足這樣的條件。不過,由於我們討論的不是平均角速度,而是瞬時角速度,所以接著要想像當時間間隔趨近於零時,這兩角位移的量值關係為何[1]

當運動時間歷程 → 0 時,瞬間位移量值(CD) ≈ R1∆θ1 ≈ R2∆θ2

(圖三)當運動時間歷程(∆t) → 0 時,瞬間位移量值(CD) ≈ R1∆θ1 ≈ R2∆θ2

雖然目前看來,我們不能將位移量值近似為(圖三)中的 O1 與 O2 對應的兩弧長,但是在運動時間歷程(∆t) → 0 時,它們確實是幾乎相同的:

$$\overline{CD}\approx R_{1}\Delta\theta_{1}\approx R_{2}\Delta \theta_{2}\tag{1}$$

所以,將上式代入瞬時速率定義式裡頭,我們就能得到:

$$\left|\vec{v}\right|=\lim_{\Delta t\rightarrow 0}\frac{\overline{CD}}{\Delta t}=\lim_{\Delta t\rightarrow 0}\frac{R_{1}\Delta\theta_{1}}{\Delta t}=\lim_{\Delta t\rightarrow 0}\frac{R_{2}\Delta\theta_{2}}{\Delta t}\tag{2}$$

最後,在我們處理的圓周運動裡,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是固定的[2],所以可將 R1 與 R2 提出,最後就得到了該物體分別對觀察者 O1 與 O2 的相對角速度大小關係式:

$$R_1\lim_{\Delta t\to0}\frac{\Delta\theta_1}{\Delta t}=R_2\lim_{\Delta t\to0}\frac{\Delta\theta_2}{\Delta t}\tag{3}$$

$$\therefore R_1\omega_1=R_2\omega_2\tag{4}$$

最後,回到一開始的兩個例子。對於錐動擺的例子,我們可得到:

$$L\times\omega_p=L\sin\varphi\times\omega_O\tag{5}$$

因為已知物體對圓心 O 的轉速為 $\omega$,所以由上式得其對 P 點的轉速為 $\omega\sin\varphi$。因此,物體對 P 點的角動量即為:

$$L_p=mL^2\omega\sin\varphi\tag{6}$$

對於地球自轉的例子,我們可以得到:

$$R_E\times\omega_\text{earth,center}=R_E\sin 45^\circ \times\omega_\text{rotation,axis}\tag{7}$$

因為已知物體對地球自轉軸之轉速為 $\omega$,所以由上式可得其對地心的轉速為 $\omega\sin 45^\circ$。因此,物體對地心的角動量即為:

$$L_\text{earth,center}=mR_E^2\omega\sin 45^\circ\tag{8}$$


[1] 在(圖二)中,由於我們通常設定物體逆時鐘旋轉時,其角位置是遞增的,所以 O1 觀察到的角位移是大於零的,而 O2 則是小於零的。
[2] 如果不固定,那麼就要取瞬時速度垂直位置向量的有效分量計算,這稍微需要另外的說明。


關於〈角速度的相對性質〉,寫得還可以嗎?

View Results

Loading ... Loading ...

關於「Ethan」

我是 Ethan,科學普及教育愛好者。
分類: 圓周與簡諧運動, 物理教育, 高二物理,標籤: 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在〈角速度的相對性質〉中有 28 則留言

  1. eaglle12表示:

    有一個問題, 不知你有興趣回答嗎?
    一般的速度相加, 可以想成: 若有一車子速度為V, 在車上有一物相對於車子速度為W, 則對靜止者而言該物的速度是V+W
    現在改成角速度, 角速度相加時, 也有類似的物理解釋嗎?
    謝謝

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你好,認真想了想,我覺得角速度應該沒有像是速度那樣的疊加原理,因為角位移不具有這種原理。以這篇文章的圖三為例,對於被固定在地面而保持靜止的 $O_1$ 與 $O_2$ 觀察者而言,倘若有一物 S 之位移為 $\vec{AB}$,並且對兩觀察者分別有 $\Delta\theta_1$ 與 $\Delta\theta_2$ 的角位移。也就是說,

      S 對 $O_1$ 之角位移:$\Delta\theta_{S,O_1}=\Delta\theta_1$
      S 對 $O_2$ 之角位移:$\Delta\theta_{S,O_2}=\Delta\theta_2$

      因此,假設角位移具有位移所擁有的重疊性質,即 $\Delta\theta_{O_2,O_1} = \Delta\theta_{O_2,S} + \Delta\theta_{S,O_1}$。那就表示:

      $$\Delta\theta_{O_2,O_1} = -\Delta\theta_2 + \Delta\theta_1$$

      由於兩觀察者相對靜止,所以 $\Delta\theta_{O_2,O_1}$ 恆為零,而這就表示 $\Delta\theta_1$ 恆等於 $\Delta\theta_2$,但是這兩角位移並不必然相同,現在圖三的模樣顯然就有著不相同的角位移,所以得證:角位移不具有位移所擁有的重疊性質。

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這位移讓我想到「角速度是不是向量」的問題,這在 Marion 力學課本有滿詳細的說明,可能有些關係。Marion 是說,因為角位移不滿足向量加法的交換律,所以角位移並不是向量(除了 infinitesimal angular displacement)。

      剛找到的一篇相關文章(沒仔細看):Is angular velocity a vector or a scalar? Can you explain?

  2. 匿名訪客表示:

    如果有兩個速度V和W, 我們視為理所當地處理 V+W, 但這個加法究竟是什麼意思? 做為速度, 一個質點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速度, 所以, V和W只好是不同質點的速度; 既然是不同質點的速度, 把它們加起來, 那是什麼東西在相加?

    特別是我們理所當然地把一個速度V分解為i方向和j方向, 然後加起來: V=ai+bj; 然而, 這時候的ai和bj分別又是誰的速度呢?

    所以, 我認為一般講向量加法的時候, 根本沒有"進入實際情境"!

    一個合理的想法應該是這樣, 我們雖然一開始只有一個速度V, 但我們假想它是這樣形成的: 假設這個質點坐在一個以ai速度移動的車子上, 然後在車上、相對於車子做了bj的運動, 這時, 它相對於地面的速度, 就是ai+bj了。

    現在把情況換成轉動: 角速度V和角速度W的相加, 應該也是想成賌點相對於轉動中的i, j,k座標, 有一個角速度V, 而i,j,k (做為一個rigid frame) 又同時對靜止空間有一個角速度W; 這時, 從靜止空間看來, 該質點就有一個角速度 V+W了

    例如, 我們在地球上定一個i,j,k; 但這組rigid frame有一個角速度, 因為地球繞日的原故 (假設太陽系是靜止的)。這時, 如果有一質點在在地球上相對於i,j,k 有一個角速度 (例如地球自轉), 那麼, 從太陽系看起來, 該質點的角速度應該就是二者的和了—–如果以地球為轉動中心的話。

    這件事情, 甚至不須要轉動的中心相合 (地球並不在太陽中心)。

    以上的論斷, 我做過初步的推導, 只是不知道對不對?

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哈囉,我剛才回覆您了。因為我並非回覆在您這篇留言下方,而是回覆在這篇文章底下,所以並不確定系統有沒有發信通知您我的回覆,特此留言通知您一聲。另外我雖然目前只回覆您第一段,但推薦您先看看我目前的回覆,因為我擔心回覆太多而失焦。

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剛才我接著補齊對您後半段留言的想法囉,再請您參考。

    • eaglle12表示:

      感謝你花了很多力氣來回應, 你說的我都同意, 只是到了最後, 關於角位移和角速度的事情, 我的想法是這樣:

      1. 一般書上強調角位移不是向量因為沒有交換律, 我以為這並沒有說到事情的要點; 要點並不在交換律 (不然, 好像是數學硬要把交換律內鍵到向量定義裡才造成物理量不能相加), 而在: 當用一向量代表一角位移的時候, 連續做兩個角位移後仍然是一個角位移, 所以它也當然由一向量代表, 可是, 這一代表兩個角位移合成的向量, 卻並不是原本兩代表向量之和。

      2. (瞬時)角速度當然是角位移的微分 (這不難計算)

      3. 將一個剛體, 或座標frame i,j,k 做一個角位移, 得到i',j',k'時, 兩個frame 之間會有一個轉動矩陣 A(保角保長且行列式為+1) 相聯: [i',j',k']=[i,j,k]A; 這時, 有一個向量w代表A, 若A是時間的函數, 則A的微分在t=0將會是w在t=0的值, A'(0)=w(0), 就是該轉動在t=0的角速度; (AX)'=w x X = v, 萁中X為任一點的位置向量, v為該點的速度, 在t=0

      4. 若一個frame 先經過A矩陣轉動, 再經過B矩陣轉動, 則結果會是AB矩陣; 對AB矩陣微分並在t=0取值
      就會得到w1+w2, 其中w2當然是B轉動在t=0時的角速度。

      理由: (ABX)'=(AX)'B+A(BX)' = w1 x X + w2 x X = (w1+w2) x X, 因為A和B在t=0時都是單位矩陣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非常感謝您的回覆,讓我再花點時間仔細想想這問題,想清楚後再好好回覆與您討論 🙂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您也可在這裡使用 LaTeX 打矩陣哦:

        $$\begin{pmatrix}5 \\\\ 1 \\\\ 2\end{pmatrix}=\begin{pmatrix} 1 & 0 & 0 \\\\ 0 & 1 & 0 \\\\ 0 & 0 & 1\end{pmatrix}\begin{pmatrix}5 \\\\ 1 \\\\ 2\end{pmatrix}\tag{1}$$

        不過要注意,本來用以斷行的雙斜線,要改成四斜線,另外也需要雙錢字號。代碼範例如下:

        $$\begin{pmatrix}5 \\\\ 1 \\\\ 2\end{pmatrix}\tag{1}$$

  3. eaglle12表示:

    剛才的慝名訪客還是我

  4. Ethan表示:

    哈囉您好,不好意思前兩天我剛好外出,不方便用電腦,所以現在才好回覆您:

    「如果有兩個速度V和W, 我們視為理所當地處理 V+W, 但這個加法究竟是什麼意思? 做為速度, 一個質點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速度, 所以, V和W只好是不同質點的速度; 既然是不同質點的速度, 把它們加起來, 那是什麼東西在相加?」

    您提到「一個質點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速度」,這句的意思"好像"是指「物體的運動並不受觀察者所影響」,是嗎?讓我先假設是這意思,那麼我是認同的。在牛頓力學框架下,物體的運動是指動量 $\vec{p}=m\vec{v}$,而動量又僅會受外力所影響。換言之,物體具有慣性。

    緊接著您提到「一個質點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速度」,我也認同您這個想法。不論觀察者為何,對同一觀察者來說,同一物體不能夠既以 $3\left.\mathrm{m}/\mathrm{s}\right.$ 速度向左,又以 $5\left.\mathrm{m}/\mathrm{s}\right.$ 向右,因為物體的位置對時間之函數 $x(t)$ 是唯一的,所以其位置時變率也只能是獨一無二的,即 $v(t)\equiv dx/dt$。

    您後來接著提到「所以, V和W只好是不同質點的速度」,這部分我認同,不過我向進一步分享些想法,由此可更了解$V+W$物理意義的由來,也就有助於我說明之所以認為角速度不具有相同運算規則的原因。首先,並不是所有數學計算都具有物理意義,例如說我們知道 A 物重為 $W_A$,而 B 物重為 $W_B$,那麼兩物總重呢?實際上,我們得真的將兩物疊在一起,再一起放置到磅秤上,我們才知道兩物重量。經許多實驗可知,兩物總重 $W_\text{total}$ 剛好是 $W_A+W_B$。就這意義上,我們才能說 $W_\text{total}=W_A+W_B$。然而,有些時候就不能這麼說了,以轉動角位移為例,雖然我們很希望可以用向量來描述角位移,但卻不行。由於需要畫圖解說才較好理解,所以我推薦您讀下列兩篇文章:

    高中物理教材內容討論:角位移是向量嗎? 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
    角位移_百度百科

    話說回來,這表示當我們說「有兩個速度V和W, 我們視為理所當地處理 V+W」時,其實它的意義取決於計算者,看我們想怎麼詮釋那條數學。

    相對運動示意圖

    考慮兩觀察者,分別名為1號與2號,同時觀察著相同的物體——天上那朵雲。如上圖所示,我定義了底下三個物理量:

    $X_1$:1號觀察者用以描述任何物體位置的座標軸,並以自身為坐標原點。
    $X_2$:2號觀察者用以描述任何物體位置的座標軸,並以自身為坐標原點。
    $X_{21}$:1號觀察者用以描述2號觀察者位置的物理量,也就是2號觀察者相對1號觀察者的位置。在上圖中,此物理量為 $X_{21}=+6$,其中的加號是用以"強調"2號觀察者位於1號觀察者之座標值遞增的方向。
    $X_\text{cloud,1}$:雲朵相對1號觀察者的位置,即 $X_\text{cloud,1}=+14$。
    $X_\text{cloud,2}$:雲朵相對2號觀察者的位置,即 $X_\text{cloud,2}=+8$。

    在現階段來說,我們不曉得底下數學運算有無任何物理意義:

    1. $\sqrt{X_\text{cloud,1}}-\sqrt{X_\text{cloud,2}}$
    2. $X_\text{cloud,1}\times X_\text{cloud,2}$
    3. $X_\text{cloud,1}+X_\text{cloud,2}$
    4. $X_\text{cloud,1}-X_\text{cloud,2}$
    5. $X_\text{cloud,2}-X_\text{cloud,1}$
    6. $X_\text{cloud,2}\sqrt{X_\text{cloud,1}}$

    但是,如果我們繼續列舉許許多多物理情境,並觀察隨之改變的上述各物理量($X_{21}$、$X_\text{clound,1}$、$X_\text{clound,2}$)之間的關係,那麼你會發現這三個物理量居然總是滿足底下的關係式:

    $$X_\text{object,1}=X_\text{object,2}+X_{21}\tag{1}$$

    因此,我們說上式為一條恆等式(identity),那麼該怎麼看待或是「詮釋」這條數學式呢?由於這個關係式告訴了我們「物體對不同觀察者而言的相對位置之間的關係」,所以我們會說,這是一條關於「相對位置」的恆等式。以上述的雲朵為例,這告訴了我們,倘若你知道雲朵相對於2號觀察者的位置,也知道2號相對1號的位置,那麼就可以推得,雲朵相對於1號觀察者的位置。在這意義上,我們說方程式(1)具有物理意義,如此的加法確實有意義。進一步而言,先前提到的 $\sqrt{X_\text{cloud,1}}-\sqrt{X_\text{cloud,1}}$、$X_\text{cloud,1}\times X_\text{cloud,2}$、⋯⋯等運算,雖然有辦法算出數字,但是卻"尚未找到""相對應"的物理意義(其實第四點與第五點具有相對應的物理意義)。

    接著搭配變化量 $\Delta$ 的定義,$\Delta\equiv(\cdots)_\text{final}-(\cdots)_\text{initial}$,並繼續觀察研究與推導,就可以得到:

    $$\Delta X_\text{object,1}=\Delta X_\text{object,2}+\Delta X_{21}\tag{2}$$

    這告訴我們,原來不同觀察者所觀察到的同一物體之位移($\Delta X$)擁有上述關係,所以上述的運算具有物理意義,所以我們說「可以這麼算!」。接著,我們還是一樣繼續觀察研究與推導,就可以得到:

    $$\frac{\Delta X_\text{object,1}}{\Delta t}=\frac{\Delta X_\text{object,2}}{\Delta t}+\frac{\Delta X_{21}}{\Delta t}\tag{3}$$

    搭配我們定義的平均速度,$\bar{V}\equiv\Delta X/\Delta t$,可以進一步將方程式(3)改寫為:

    $$\bar{V}_\text{object,1}=\bar{V}_\text{object,2}+\bar{V}_\text{21}\tag{4}$$

    也就是說,我們可以將速度進行如此這般的加法運算!方程式(4)的物理意義非常顯而易見,就是不同觀察者對同一事件所觀察到的相對速度關係式。

    由此我們就可以說,倘若將您最先提及的 $V$ 與 $W$ 詮釋為:

    $V$:物體相對2號觀察者的速度
    $W$:2號觀察者相對1號觀察者的速度

    那麼就可以得到 $V+W$ 的物理意義:物體相對1號觀察者的速度。因此,說回您的第一段:

    如果有兩個速度V和W, 我們視為理所當地處理 V+W, 但這個加法究竟是什麼意思? 做為速度, 一個質點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速度, 所以, V和W只好是不同質點的速度; 既然是不同質點的速度, 把它們加起來, 那是什麼東西在相加?

    1. $V$與$W$不見得只能是不同質點的速度,而可以代表著物體相對”2號觀察者的速度”($V$)以及”2號觀察者相對1號觀察者的速度”($W$)。
    2. 在上述的$V$與$W$意義下,$V+W$的物理意義就是”物體相對1號觀察者的速度”。

    因此,這與您底下所舉的 $a\hat{i}+b\hat{j}$ 例子是一致的。

    一個合理的想法應該是這樣, 我們雖然一開始只有一個速度V, 但我們假想它是這樣形成的: 假設這個質點坐在一個以ai速度移動的車子上, 然後在車上、相對於車子做了bj的運動, 這時, 它相對於地面的速度, 就是ai+bj了。

    也就是說,我們可以分別定義 $V_\text{object,car}$ 與 $V_\text{car,ground}$ 為:

    $V_\text{object,car}$:物體(object)相對車子的速度,即 $b\hat{j}$。
    $V_\text{car,ground}$:車子相對地面(ground)的速度,即 $a\hat{i}$。

    因此根據上述推理,可以得到:
    $$\begin{align*}V_\text{object,ground}&=V_\text{object,car}+V_\text{car,ground}\\[5pt]&=b\hat{j}+a\hat{i}\end{align*}$$

    接著您認為角速度也有著相同的關係:

    現在把情況換成轉動: 角速度V和角速度W的相加, 應該也是想成賌點相對於轉動中的i, j,k座標, 有一個角速度V, 而i,j,k (做為一個rigid frame) 又同時對靜止空間有一個角速度W; 這時, 從靜止空間看來, 該質點就有一個角速度 V+W了

    但是,角速度的關係勢必得來自角位移的關係:
    $$\Delta \theta_\text{obejct,1}=\Delta\theta_\text{object,2}+\Delta\theta_{21}\tag{5}$$然而,方程式(5)並不成立,所以沒辦法推得底下的方程式(6):$$\omega_\text{object,1}=\omega_\text{object,2}+\omega_{21}\tag{6}$$

    • 匿名訪客表示:

      你費心回應很多,我也寫了很多想法,可惜按了送出後全部消失,明天再重寫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天阿,真是辛苦您了!我以前也這樣過,所以後來我都是先把內容備份在記事本,再按下送出….不好意思,WordPress 網誌仍不是那麼方便。

    • 匿名訪客表示:

      \overhead{v}

    • 匿名訪客表示:

      剛才是測試latex,好像不行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$\overhead{v}$ 是這樣嗎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$\vec{v}$、$\bar{v}$、$\hat{v}$,要用兩個錢字符號夾起來哦。代碼分別是 vec{}、bar{}、hat{}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就是 $\vec{v}$、$\hat{v}$、$\bar{v}$。抱歉我還沒研究如何更舒服地輸入 LaTeX….

        LaTeX 範例

        上圖是輸入 LaTeX 的範例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另外我夾帶圖案的方法是,先把圖案上傳 https://imgur.com,再用 html 語法夾帶它…還滿麻煩的。範例如下:

        <img src="https://i.imgur.com/TGNzkl9.png" alt="LaTeX 範例" />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倘若您之後想貼圖,只需要將圖片連結貼上來,我會在後台幫您編輯更改 html 代碼(直接輸入會有問題,因為這個輸入欄內建了一些語法,不能直接顯示 html)。此外如果您想打 LaTeX,也可以先試試用單一錢字符號,前後夾著 LaTeX。倘若失敗,我會再幫您把它修改好。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另外,單錢字符號與雙錢字符號有著不同的效果,單錢字符號是行內模式(in-line mode),雙錢字符號是顯示模式(display style),例如 $\iiint_V\vec{E}\cdot d\vec{S}=\frac{Q}{\epsilon_0}$,以及

        $$\iiint_V\vec{E}\cdot d\vec{S}=\frac{Q}{\epsilon_0}\tag{5}$$

        LaTeX 範例

    • eaglle12表示:

      以下不是好的解說, 但我想先把主要的結論說一下; 不清楚的地方, 以後再慢慢補:

      1. 交待答號及基本假設

      令E= [i,j,k] 這個列矩陣代表三維空間的一組基底, 空間中任一點P=xi +yj +zk = EX, 其中X=[x,y,z]^t 為P點的座標行矩陣

      設E=E(t) 隨時間改變, 但維持 i(t), j(t), k(t) 仍為orthonormal, 且保持同樣的orientation;
      這表示: E(t) = E(0) A(t), 其中A為orthogonal 矩陣, 且行列式為+1;
      換言之, E(0) 隨著時間t 做保角保長保手性的轉換, 也就是轉動, 而A(t)為轉動矩陣

      設P(0)=E(0)X 為空間中任一點, 它隨著E(t) 轉動到P(t)=E(t)X;
      也就是: X這個由x,y,z三個數組成的行向量 (行矩陣) 不變;
      也就是P(t) 在任一t時刻, 對於該時刻的frame E(t) 的座標不變

      2. 定義角位移

      因為 P(t) = E(t)X= E(0)A(t)X, 我們知道經過t時間後, P點用E(0) frame來看的座標為 A(t)X
      也可以說: P(0) 被轉動矩陣A(t)送到 A(t)X——如果在E(0)frame中單純用座標來看的話

      容易証明: 對於任何行列式為+1的orthogonal 矩陣A, 一定存在有單位向量 u以及角θ,
      使AX=(θu) x X, 其中 x 為外積, X為任意行向量
      (A一定有一個特徵值為1, u即為相應的特徵向量)
      這樣, 我們使可以說經過t時間後, P(0) 被以u為轉軸, 轉了θ角,
      而θu可以稱為這一轉動的角位移 (因為θ和u都是由A(t)決定的, 所以它們都是t的函數)

      注意: θ(t) u(t) 只代表t=0到t=t之間E和P的角移位, 並不代表E(t)和P(t)實際的變動痕跡

      3. 用角位移定義角速度

      考慮P(t)在t=0的 (線性) 速度: v = P’(0) = dP/dt (0) = d [E(0) A(t)X]/dt (0) =E(0) A’(0) X
      = E(0) (θ(t) u(t) x X)’ (0) = E(0) [θ’(0) u(0)+ θ(0) u’(0)] x X
      = E(0) θ’(0) u(0) x X
      因為A(0)=I (單位矩陣) , 則有 θ(0)=0, 這使得 u’(0)為何不重要

      因為: 速度=(角速度) 外積 (位置向量)是常識; 我們從上面推得的
      V= E(0) θ’(0) u(0) x X可知, θ’(0) u(0) 就是一般所謂的角速度

      因為上式是對任何P或任何X都成立的, 所以, 這個角速度不是P點的角速度而已,
      它其實是, 更是 E=[I,j,k] 這個frame的瞬時角速度, 而且, 更重要的是:

      角速度就是角位移的微分

      注意: 針對單一點的運動, 談它相對原點的角速度, 是有問題的 (可以任意指定一個轉軸);
      必須是針對一個frame (其實也就是一個鋼體) 講角速度才是 well-defined

      4. 接下來要講的大概是 (細節容後再補):

      如果上述的E(0)本身也在相對於另一個固定的frame 轉動, 而其中涉及另一組轉動矩陣B(t)
      也就是一個轉動發生在另一個轉動的系統上; 從靜止frame看來, 兩個轉動的合成會涉及 BA

      而(BAX)' = B'AX + BA'X = (角速度1) x X + (角速度2) x X
      因為 A(0)=B(0)=I, 而B’(0)X= (角速度1) x X; A’(0)X = (角速度2) x X

      換言之, 角速度是可以相加的, 在以上的意義下

      (另外, 角位移不能相加的理由, 並不是一般書上說的不交換;
      這種說法感覺起來, 好像是因為數學堅持要把交換律內建到向量加法的定義中,
      才迫使角位移不符合向量的資格——真正的理由容後補)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非常感謝您的留言與討論,我看到囉,會再仔細想想,找個時間好好回覆您。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您好,我看不懂滿多地方的,此外我以為我最初的回應已經有說明為何下式不成立。不曉得您對於下方回應有什麼看法嗎?是覺得哪裡不正確嗎?

        $$\Delta\theta_\text{object,2}=\Delta\theta_\text{object,1}+\Delta\theta_{21}$$

        理由如下:

        以這篇文章的圖三為例,對於被固定在地面而保持靜止的 $O_1$ 與 $O_2$ 觀察者而言,倘若有一物 S 之位移為 $\vec{AB}$,並且對兩觀察者分別有 $\Delta\theta_1$ 與 $\Delta\theta_2$ 的角位移。也就是說,

        S 對 $O_1$ 之角位移:$\Delta\theta_{S,O_1}=\Delta\theta_1$
        S 對 $O_2$ 之角位移:$\Delta\theta_{S,O_2}=\Delta\theta_2$

        因此,假設角位移具有位移所擁有的重疊性質,即 $\Delta\theta_{O_2,O_1} = \Delta\theta_{O_2,S} + \Delta\theta_{S,O_1}$。那就表示:

        $$\Delta\theta_{O_2,O_1} = -\Delta\theta_2 + \Delta\theta_1$$

        由於兩觀察者相對靜止,所以 $\Delta\theta_{O_2,O_1}$ 恆為零,而這就表示 $\Delta\theta_1$ 恆等於 $\Delta\theta_2$,但是這兩角位移並不必然相同,現在圖三的模樣顯然就有著不相同的角位移,所以得證:角位移不具有位移所擁有的重疊性質。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首先我定義:$$X\equiv\begin{pmatrix}x\\y\\z\end{pmatrix}\tag{1}$$

        $$E(0)\equiv\begin{pmatrix}1&0&0\\0&1&0\\0&0&1\end{pmatrix}\tag{2}$$因此,

        $$P(0)\equiv E(0)X=\begin{pmatrix}x\\y\\z\end{pmatrix}\tag{3}$$

        此外,考慮一個轉動矩陣 $A(t)$,使得座標系——相對$X$而言——逆時鐘轉了$\theta$,即

        $$A(t)\equiv\begin{pmatrix}\cos\theta&\sin\theta&0\\-\sin\theta&\cos\theta&0\\0&0&1\end{pmatrix}\tag{4}$$

        因此,

        $$E(t)\equiv E(0)A(t)=\begin{pmatrix}\cos\theta&\sin\theta&0\\-\sin\theta&\cos\theta&0\\0&0&1\end{pmatrix}\tag{5}$$

        以上是我理解的各符號意義。接下來是我看不懂的地方:

        一、「也就是P(t) 在任一t時刻, 對於該時刻的frame E(t) 的座標不變」

        我想我可以理解你說的「X這個由x,y,z三個數組成的行向量 (行矩陣) 不變」,你的意思應該是,$X$向量相對紙面而言是固定的,而相對紙面在旋轉的東西,其實是座標系。而 $P(t)$ 只不過是 $X$ 向量投影在新的 $x$、$y$ 軸上的分量。以我上述舉的 $A(t)$ 為例,此分量為:

        $$P(t)\equiv E(t)X=\begin{pmatrix}x\cos\theta+y\sin\theta\\-x\sin\theta+y\cos\theta\\z\end{pmatrix}\tag{6}$$

        因此,對於該時刻的座標系,也就是該時刻的 $E(t)$ 而言,$X$ 向量於個座標軸上的分量應該是改變了,不是嗎?為什麼說不變呢?

        二、

        「容易証明: 對於任何行列式為+1的orthogonal 矩陣A, 一定存在有單位向量 u以及角θ, 使AX=(θu) x X, 其中 x 為外積, X為任意行向量 (A一定有一個特徵值為1, u即為相應的特徵向量)」

        你底下留言有提到「AX=(θu) x X,改過來就可以」,那麼所以你想改成什麼呢?抱歉我不確定你的意思。而因為你提到 $u$ 是相對應的特徵向量,所以你的意思是 $Au=1u$ 嗎?也就是說,你是想改成 $(Au)X=(1u)\cdot X$ 嗎?抱歉我真不清楚你的意思。

      • Ethan表示:

        三、

        「考慮P(t)在t=0的 (線性) 速度: v = P’(0) = dP/dt (0) = d [E(0) A(t)X]/dt (0) =E(0) A’(0) X
        = E(0) (θ(t) u(t) x X)’ (0) = E(0) [θ’(0) u(0)+ θ(0) u’(0)] x X
        = E(0) θ’(0) u(0) x X
        因為A(0)=I (單位矩陣) , 則有 θ(0)=0, 這使得 u’(0)為何不重要」

        因為你提到「AX=(θu) x X 當然是錯的」,所以上述推導中的

        $$E(0) A^\prime (0) X=E(0) [θ(t) u(t) \times X]^\prime (0)$$

        似乎就有用到 AX=(θu) x X 的關係式,如下所示,

        $$\begin{align*}E(0) A^\prime (0) X&=E(0)[A(t)X]^\prime|_{t=0}\\[5pt]&=E(0)[θ(t) u(t) \times X]^\prime|_{t=0}\end{align*}$$

        所以,想請問上述引號「…」內的推導是否就有誤呢?若確實有誤,那麼想請問你想改成什麼樣呢?

  5. eaglle12表示:

    發現錯誤: 前文中"2. 用角位移定義角速度'這一段裡面, AX=(θu) x X 當然是錯的—-應該是另一個更複雜的式子, 我在心裡自己張冠李代了, 改過來就可以

    • eaglle12表示:

      我正在詳細寫下來,盡快回覆,你問的都對,有的是前述的錯誤要一起改,關於X那個是我沒講清楚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