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教育只能教出庸才?

有網友覺得台灣的教育好像並不能使得學生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,原文大意如下:

剛才看了這篇文章,又看到華視新聞雜誌在介紹12年國教。提到許多國中生仍然被考試跟升學壓力綁架,暑期輔導、晚自習、全校排名都是青春的代名詞。這讓我想起了國中的時光,也同樣是為了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,過著少一分打一下的生活。可是現在真的長大出社會了 再回頭看。真的會覺得,當時一切的努力,好像都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「跟大家一樣、平凡的人」。

當年那麼努力念書,現在不也只是個上班下班的小資族,每天兢兢業業的,就是為了生活的溫飽而已。有多少人實現了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呢?綜觀現在身邊的朋友,相對比較財務自由或是有找到自己興趣,能在某一領域發光發熱的,大多是有出國留學念書過的人,或者是雜誌報章上的「台灣之光」、「傑出人才」,例如吳季剛、Janet、王力宏、很多也是有受過國外教育的,那已經在台灣完成了填鴨教育的人該怎麼跳脫框框?自己好像已成為了只會念書、考試、不太懂得思考,就連想要試著想想創業的點子,也一片空白,但是又不想只當一個平庸而對社會沒有大貢獻的人。

真的是因為填鴨式的教育所以讓大部分的人無法擺脫平庸嗎?希望板上的強者可以指點一下迷津,我想做一些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事,發揮我的天賦、explore the impossible…..接下來是要朝自我學習、自我探索的路發展吧?!(未來我的小孩,應該會想讓他們出國受教育吧,國中的每天考試真的太扼殺青春了……)

我的回文:

人,如何不庸俗?

所謂的庸俗,似乎是那種到處都看的著、幾乎可被任何人取代之人。就某種程度而言,這種「可被取代之感」部分是來自他人眼光的投射,又有一部分是心理的自卑。但無論如何,都要有心理之自卑才可能成為庸俗之人。他人眼光使你感到庸俗之時,必定是你感到 「我確實庸俗」的時候。那麼,人為何自認庸俗呢?或者,換個方式說,人如何可能「不庸俗」呢?

回想一下小時候跟朋友嬉鬧的畫面,那時的你會感到庸俗嗎?又或者明天即將跟朋友出去玩的你,你會感到庸俗嗎?抑或是獨自沉思時的你,你會感到庸俗嗎?盡可能地審視自己,你會發現,只有當你感到孤獨時才可能感到庸俗。人與人的互動就是互相遷就與演戲,人人有各自之專長,聊天時就像是在表演交響樂,大家合力奏出一首美好的曲子。 跟朋友相處時,誰不快樂?然而,當你孤獨時,你意識到自身心靈之空虛。就算你沒被什麼人羞辱過,這種對自我的空虛也讓你感到萬分可憐。凡是無法忍受孤獨者,就是無法忍受與自己相處的人,就是無法面對自己的人,這種人如何可能感到「不庸俗」?也許他會跟朋友大聲呼喊「我不庸俗」,但那究竟是不是指「只有當我們在一起時,才不庸俗」?毫無疑問,必是如此。那種能夠在孤獨時,自認「不庸俗」之人,必定是能夠孤芳自賞、自得其樂之人。

問題是,人如何可能欣賞自己、自得其樂?何謂欣賞自己、自得其樂?就是哪怕世界只有自己一人,也感到十分快樂與滿足,達到確確實實的知足常樂之境界。想要只透過外在條件滿足自己、讓自己獲得快樂,這無論如何肯定是不智的。因為不論你透過何等努力換取了某外在之物,例如房子、車子、女人等,這些快樂必定是與他人共享之樂。如果沒有人喜歡、羨慕你擁有的一切,你又如何可能因為那些外在之物而快樂?想想那些在PTT的CareerPlan版、Salary版、Mobile01等能夠比較一切的地方吧,這種地方充滿炫富之人,然而如果沒有那些寄生在財富價值上的眾人,這些人哪有「炫」富的機會?因此, 那些透過外在條件滿足自己之人,必定是需要透過他人肯定而獲得存在感的人,而很難達到自得其樂、欣賞自己,發自內心感到「我不庸俗」。

不只如此,就算只是「偶爾」依靠外在條件獲得快樂,也不會是最佳選擇的。畢竟這個社會如此動盪不安,人際相處難免有所爭執、互相遷就,依靠他人獲得快樂的人,本質上就是缺乏一定程度之自由的人。一旦脫離他人、缺乏外在條件的滿足,他就感到渾身不對勁,就算是自己熟悉的家,也可能覺得很不自在。因此,只依靠自己,感到「我的所有即在我身」之人才是能夠欣賞自己的人。這也就是為什麼多數人只會隨波逐流,終其一生只是在實現莫名其妙的意志、崇拜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價值、帶著文化眼鏡評價自己與他人、把他人耳朵當作自己的耳朵、把他人嘴巴當自己嘴巴、把他人思想當自己思想的從未「成為自己」的庸俗之人才—庸才。

然而,連個稱得上有世俗價值之物都沒有的人,又有什麼好欣賞的?又有什麼好欣賞的?甚至,這種人又可能擁有什麼?別忘了,人還會思考。就是思想。一個毫無思想的人怎麼可能耐得住性子 「瀏覽、觀察、檢視」自己呢?更別說「欣賞」自己了。難道自己不就是一個「空」嗎? 自己彷彿是個黑暗的無底洞,怎麼看都看不見任何東西。在這無底洞裡,你使勁拍掌發出聲音,你也聽不見任何回音。要這種人說出自己「不庸俗」,就像是要他說出「我這個無底洞確實非凡、引人入勝」一樣困難。但是,該如何有思想呢?

思想源自思考,人之所以思考,不外乎是遇到了需要做出選擇的情境。人生就是一條選擇鏈,就是這種具有做出選擇的能力,使我們勉強感到自己不同於石頭而自由的。就算存在著完全不跟社會互動的人,那麼他也可以是非常有思想的。不論處在何種場合,人永遠都在面臨一個選擇,那就是「我該不該自殺」。對於這個嚴肅的問題,如果你窮盡一生去探索,恐怕也無法得出毫無爭議的答案。但是,窮盡一生且認真探索的過程,會使你對生命充滿疑惑。你將對所有人事物放上「為什麼」的標籤,而且也只有回答「為什麼」,才能夠讓人生「有意思」可言。試著想想,你心目中的不庸俗之人,當他被問到「為什麼」的時候,他比較可能說「我不知道」呢,還是給你他從各種角度思考出的各種答案?千萬別低估由「我該不該自殺」帶來的各種「為什麼」問題的威力。試著每天問自己5個為什麼,例如「為什麼人會快樂?」、「為什麼要孝順?」、「為什麼要傳宗接代?」、「為什麼我相信我相信的事?」、「為什麼”幹”是髒話?」,問完以後記得再繼續追問「為什麼」。當你生活到處充滿為什麼、對人生各種大小事都有自己的觀點時,你就開始過著有意思的生活。當然,探討這些問題肯定會累,但這可不代表不值得探討。相反地,越困難的事往往越有價值。如果有人不去問「為什麼」,也許他說他很忙,所以沒空想為什麼,那麼表示他打算讓自己過著「沒意思的生活」、過著「不知道為何要這麼活的生活」。這種人如何可能不庸俗呢?

你說台灣的教育是不是只能教出庸才?是的,庸父母的小孩配合庸老師,你要他不成為庸俗之人才也很難。多數父母都在追逐名利與比較一切、不吃人生而平等這一套(這正是萬惡之根源),盲目追隨傳統習俗與反對異己。你要他們思考為什麼,根本是拿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要他馬上死,這實在太痛苦。老師不思考為什麼,父母也不思考為什麼,政府官員也不知道為什麼,所有人都不知為什麼。小孩又如何可能知道為什麼?多數人都是教條主義者,你問他為什麼有錢人才有地位?他說就是要這樣,只有這樣才是有價值的人。你再問下去為什麼有錢人才是有價值的人、為什麼社會地位高的人才是不錯的人,他不會坦白告訴你「我也不知道」。也許他會說「我就想要有錢一點」,你問他為什麼他想要有錢?他可能開始覺得你很煩,好像在羞辱他一樣。其實那是他可憐自己的象徵,因為他確實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想要有錢,而不是想要窮一點。好一點的,他可能會跟你說是「人性」,但這顯然是將所有無知都訴諸「人性」的手段。如同你要說服他人他其實是怎樣的時候,就一定要搬出「潛意識」三個字來讓他感到「哦,有可能」。 事實上,他們也只有在這種時候才會提到「人性」。此時的你千萬別再問下去,因為他只會罵你是笨蛋,畢竟你已經把他逼到懸崖邊了。當然,我們也不該對不擅思考的人太過苛責,但這些人好歹也要留下討論空間,而不是把一切都訴諸無知或人身攻擊。

因為人們從未思考為什麼,所以對許多事情都是抱持著「無庸置疑」的態度。這種「無庸置疑」挺中性的,「拒絕懷疑」才是更高層次且令人恐懼的。設想有個人透過說假話的手段獲取極高層的職位,並且得到許多人的肯定與讚許,這些人也許沒意識到說假話帶來的人生代價,也可能是不知道他說假話而讚許他。因為從小到大對於說假話都感到「無庸置疑」,而很少思考「說假話是否具有道德價值?說假話是否不應該?說假話是否不利於社會和諧?」的問題,但自己的良心有時也難免過意不去。就這樣,他逐漸地逃避、抗拒「 懷疑說假話」的想法。你說他30年後「有沒有勇氣思考這樣的問題」?很可能是沒有的,因為這問題的代價非常大。如果他思考之後的答案是「不應該」,那麼這根本是否定了這30年的努力,他活了三十年的「不應該的人生」,他「不應該活」這三十年。人生好比一棟建築物,信念就是地基。信念一垮,人生就垮。不擅思考「為什麼」的人,肯定陷入「 迷信」的情境。這也難怪人為什麼要信教了,畢竟宗教讓人們覺得人人都有罪,既然人生前就有罪,那麼犯下30年的錯似乎也是不足為奇的。宗教使人勇於接受自己,這點實在值得肯定。你說,思考「為什麼」是重要還是不重要?

不過,教育是否真的能讓人成為「不庸俗之人」,這恐怕很有爭議。但至少,如果要讓小孩習慣思考為什麼,那麼給予固定答案、逃避爭議問題的台灣教育風格肯定是不利於思考 「為什麼」的。而且台灣的反對異己風氣之盛行,看到有不一樣想法、價值觀的人就加以吐槽的習俗,再搭配不敢懷疑自己的道德弱智,更是不利於不擅長讀書的人生存。這些人肯定是多數人,要這些人在閒暇之餘「抽空」思考為什麼,是非常強人所難的,畢竟花時間思考「為什麼」是要冒生命危險的。從我們的電視節目、新聞內容毫無深度的現象,就能知道多數台灣人是幾乎沒在動腦袋的,邏輯推理絕不能超過10個若P則Q;儘管人人知道許多事情都可能是錯的,但人人對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情卻總是認為必定是正確無誤的。而這樣的惡性成長環境,與其說是台灣教育教出庸才,不如說是這個社會只適合庸才生存。 那麼不用擔心三餐的有錢人呢?這些人是不是庸才?我想這比例應該比較小,至少他們還有自由去擴充自己的視野。不過,由於人的同情心有限、慾望無限,恐怕多數有錢人早已成為慾望的奴隸。每天光是想著該如何滿足慾望就來不及了,哪有時間想到自己或別人?就這樣,資源總是被有錢人操控在手中,窮人努力滿足有錢人的慾望,這個社會就如此生生不息地運作著。

如何不成為庸才?那就是盡可能地思考「為什麼」,讓自己過著「有意思」的生活。等到這些「意思」成為一套有層次、優先順序、類別的系統時,就成為「思想」。此時的你,你會意識到你與他人之不同,你永遠也無法被任何人取代。你不但透過「為什麼」賦予你的生活「意思」,而這些同時也成為你的人生「意義」。你所作的一切不是因為他人覺得有價值而作,而是因為自己感到有價值而作。同時,你也因為習慣面對「為什麼」而勇於 改變,不會成為食古不化之人,對於所有論點都抱持保留態度。尤其是那些未親身經歷過的意見,更是抱持著大膽懷疑的態度。

最後,也許有人會問,經常思考「為什麼」會比較幸福嗎?多思考就會成為有思想的人, 思想能帶領你看見各種問題的根源、使你擅長使用不同於製造問題時的思維去解決問題, 並且有勇氣對抗無知帶來的恐懼,對自己的判斷更有信心。誠如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說:「 思想帶來信仰,信仰帶來力量」。現在很多人過得很辛苦,試著把辛苦的理由列出來,並進一步追問為什麼要執著於那些使自己感到非常辛苦的理由?能不能有所改變?如果不 能,那又「為什麼」?其實人生有非常多條路可以走,只要你能打破原先的價值約束,你就又獲得更寬廣的自由選擇。想當一個不庸俗且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嗎?那就試著去問「社會需要什麼」吧!


也許你也有興趣閱讀:
我是個高中生,現在找不到人生方向,該怎麼辦?

關於「Ethan」

我是 Ethan,科學普及教育愛好者。
分類: 反省錄,標籤: 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