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「元」入大學,合理嗎?

家長蘇祐晟說:「申請入學要準備備審資料、作品還有口試等,坊間多了許多顧問公司專門替考生準備,弄美工、教口試等,一個系收費一萬多元,最多可填六個系,還喊出通包五萬元的價碼,加上面試報名費、交通費等,花費不少,此外,還要穿西裝、買皮鞋,對弱勢家庭絕對是沉重負擔,痛批簡直就是『多錢入學』。」(新聞連結

一、對多「元」入學批評的分析

(a)如果把「大學學歷」換成「iPhone 6」,那可能變成以下這樣的批評:

家長某某某說:「買 iPhone 6 要花時間排隊,但我連上班都來不及了,哪有時間排隊?更別說它的價格貴得離譜!我一個月辛苦工作才40k,一隻手機就要我22k。而且,還有人特別上網拍跟人買時間排隊,請排隊公司幫忙排隊。這對弱勢家庭而言絕對是沉重負擔,痛批簡直就是『多錢買 iPhone 』。」

相信大家應該都看得出來問題所在。為什麼 iPhone 不可以賣得貴呢?你買不起就不要買啊!你想買這手機,沒時間排隊也得自己找時間排隊、找資源協助你啊。有人懶得排隊,當然是花錢請人幫忙排隊啊。這有什麼問題嗎?不僅如此,你未來用到 iPhone 的機會很多,現在先努力存錢買 iPhone 也一點都不會浪費。想辦法努力賺錢買 iPhone,很難嗎?這家長有什麼問題啊?

(b)如果把「大學學歷」換成「可飲用的水」,那可能變成以下這樣的批評:

最近台灣沒什麼雨,還面臨缺水危機,所以那些賣水的人想藉機大撈一筆。有家長痛批:「多錢喝水!」,他說:「買個水不但要請假排隊,那水真是貴得不得了。一小瓶礦泉水原本只要20元,現在竟然要70元,有沒有搞錯啊? 」

但有些人就覺得這家長有問題,因為本來就是使用者付費啊。你要不要花時間排隊、花錢買水都取決於你自己,沒人干涉你。請問自己決定很困難嗎?再者,就算有人懶惰到花錢請人幫忙排隊買水,那又有什麼問題?他就是懶啊!自己想辦法找資源協助你買水嘛,這有這麼難懂嗎?有什麼好痛批的?

很明顯的,「iPhone 6」與「可飲用的水」是具有不同「價值」的東西。粗略來說,前者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,那「飲用水」呢?如果現在不只是有錢才能喝到水,而且還要「同鄉的自己人」才能喝到水。那些住山上的人、住水庫附近的人都不把水分給都市人,請問都市人可以痛批嗎?若哪天 iPhone 只賣美國人,台灣人可以痛批蘋果總裁嗎?現在的問題就在於大家不願意暫時脫離自己的情境與相對應的主張,讓我們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想這問題吧。請問大學學歷比較像是「iPhone 6」,還是鬧水荒時的「飲用水」呢?還是說,兩者都不是呢?這問題我們必須先釐清,否則就只能各說各話,彼此沒有交集。

二、iPhone 6 與飲用水背後的差異到底是什麼?

如果沒有 iPhone 6,那麼你生活仍過得下去,但若沒有水可以喝呢?基本上就是沒有人可以繼續活下去。那我們應該關切他人的生命嗎?我們可不可以說「別人沒搶到水,那就這樣啊!適者生存,不適者淘汰嘛」?我相信一定會有人如此主張,像是炒房的帥過頭。可是,假若別人也這樣對待你呢?哪天趁你睡覺時,我就把你殺了,偷偷把你的財產搶過來。這樣確實合乎「適者生存」的規則,但它是應該的嗎?所以,這背後就涉及到「我們對他人的幸福是否有所責任」的道德問題。

三、主張「適者生存」的常見理由是什麼?

台鐵多少次失誤,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多少次失言,人們多少次貪婪自私。為什麼有人認為,儘管台鐵失誤很多次,但他們仍不應該失誤?為什麼有人認為,柯文哲不管失言多少次,都應該設法避免失言?更重要的是,不論人們多少次的貪婪與自私,就是沒有人起來反對這樣的現象,反而覺得人們就是應該貪婪自私?畢竟,這就是自然、人性啊!是吧?倘若如此,那是不是應該主張通姦是合理的,反正性行為是自然的?我只是想強調,「實際發生的事情」與「應該發生的事情」很多時候是有所差距的。這個社會很多時候不在意你是否應該作這件事情,而只在意是不是很多人這麼作。仔細觀察網友於論壇裡問的問題,很多時候那根本就只是在問「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嗎?我會不會因此而跟大家不太一樣啊?這樣我就變得很奇怪,但我不想要跟別人不一樣」。這種想跟他人相同的想法,進一步促成了「多數人所作的、所想的就是合情又合理的事情」的想法。但很多時候,真理並不掌握在多數人手中。

四、「適者生存」所蘊涵的「學歷商品化」

最後我想說的是,我們應該反省的是這種「適者生存」的倫理判準。有些事情放到市場上去競爭是沒問題的,如 Michael Sandel 所言,只要放到市場上之後,商品的價值不會有所改變,像是手機、電視等物品。然而,如果我花錢請你閱讀呢?閱讀在放到市場上之後,是否會失去閱讀的本質?例如,學習應該是自主、自動自發的,學習本身就是目的,而非工具。如果把愛情放到市場上呢?從小學開始就競標愛情,所有老師公然阻止女同學愛上不愛打籃球、不讀書的男同學,教育孩子應該只看對方的學經歷以及能力來挑另一半。那這樣「愛情」是否會變質?婚姻呢?或者,甚至是「誠實」呢?當「誠實」不再是美德—對他人的尊重,而只是「最佳的獲利手段」,那麼「誠實」的本質是否變質了?

如果大學學歷被放到市場上競爭,錢多、資源多的人就可以快速享有。那麼大學本身所提倡的種種美德,例如德國洪堡大學的「寂寞與自由」的學術精神,是否就會蕩然無存?這是應該的,還是不應該的呢?不僅如此,由於大學學歷將深深影響一個人的未來發展與幸福,如同你有沒有房子一樣,所以將大學學歷商品化、放到市場上自由競爭之後,是否等同於將他人幸福放在市場上自由競爭?我們對周遭陌生人的幸福與否真的毫無責任嗎?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。

關於「Ethan」

我是 Ethan,科學普及教育愛好者。
分類: 反省錄,標籤: 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發表迴響